热设计网

中兴热设计规范

admin

9 热设计的基本原理
9.1 传热的基本方式
热量的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传导、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它们可以单独出现,也可能两种或三种形式同时出现。但是对于不同的散热系统,一般只有一种或几种散热方式起主导作用,其它方式可以忽略。我们在对系统进行分析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取:
(1)对于密闭的系统或自然冷却系统,一般需要同时考虑以上三种传热方式;
(2)对于强迫对流冷却系统,只需考虑导热和对流;
(3)对于室外设备,必须考虑太阳辐射因素。
9.1.1 传导
9.1.2 对流
9.1.3 辐射

9.2 散热方法的选择
9.2.1 冷却方法的选择
选择冷却方法时,主要考虑下列因素:设备的热流密度、体积功率密度及温升等。一般地说,热流密度小于0.08W/cm2,采用自然冷却方式;热流密度超过0.08W/cm2, 体积功率密度超过0.18W/cm3,须采用强迫风冷方式。当然,应用上述这个判据是有前提的:一是上述方法是假设热量均匀分布在整个设备的体积中;二是设备内的热量能充分地传到设备表面。
10 散热风道设计
10.1 风道设计的基本原则
10.1.1 风道设计是热设计中的重要工作,属于系统方案阶段的工作,风道由机箱(插箱)、单板(元器件)、模块、进/出风口等组成,依靠结构设计来实现;
10.1.2 根据散热方式的不同,风道可以分为自然散热风道和强迫散热风道,对于使用空调/换热器的系统,又包括内风道和外风道;
10.1.3 通过风道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降低系统的压力损失,保证有足够的空气流量通过发热源;并保证流过关键热源的风速;防止风道中产生空气回流;防止空气短路;防止系统中发热部件(插箱)的相互影响;
10.1.4 在风道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包括:
(3) 尽量减少系统的压力损失。要避免风道的骤然扩展和骤然收缩;尽可能采用直通风道,在气流急剧转弯的地方,应采用导风板使气流逐渐转向;风道中,下游的截面积要大于上游的截面积;强迫风冷中,风机离被冷却单板的距离最小要大于1 倍的风机厚度,对于吹风,建议大于1U,推荐为2U;对于抽风,建议为1U;风机的进风空间(吹风)和出风空间(抽风)要求不小于1U,建议为2U;PCB 插板的导轨和加强筋,尺寸要尽可能小,底板、屏蔽板、隔热板、PCB板和电缆的位置应使气流畅通,不要阻断或妨碍空气流动;对于通风的网孔,在满足EMC 和其它要求的前提下,首先,开孔率要尽可能大,其次,在开孔率相同的情况下,尽可能选当量直径大的孔;
(4) 风道的选择。一般插框热耗在300W 以下时,可以由多个插框组成一个风道,热耗小的插框位于机柜底部;对于插框热耗大于500W 时,优先采用独立的风道,如果经分析没有问题,也可以两个插框组成一个风道;对于热耗大于1000W 的

插框,建议采用独立的散热风道;
(5) 风道的密封与隔离。每个风道要求有明确的进、出风口,其余部分应该密封,保证配合间隙小于2mm;对于不同的风道,要求隔离,如自然散热的风道与强迫风冷的风道,自带冷却的模块与其它的风道等;对于不同的风道之间,还要防止气流短路,即一个风道的出风成了另一个风道的进风。
(6) 在插箱(子架)中,当有空槽位,需要装假面板时,应在假面板上装一块相同大小的零件来代替原来的PCB 板,且该零件的设计,要能防止流体的短路,不影响插箱(子架)中其它部分的散热。
(7) 降低风道中的噪声。在满足系统散热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转速较低的风机;采用风机转速控制系统;使风机的出风口与结构件的距离加大;去除风机的防护罩,替以警示标识;防止风道中风速较高的地方,存在缝隙。
(8) 在风道设计时,应采用专用的进、出风口,且进、出风口尽量远离,防止气流短路。对于可能靠墙安装的设备,进、出风口不能位于设备后部,或者其后部离墙或其它设备的距离要大于100mm;对于可能并排安装的设备,进、出风口不能在设备的两侧。一般进风孔设置在机柜(箱)下侧或底部,出风口在机柜(箱)上侧或顶部,考虑防尘的需要,进风口尽可能避免位于机柜底部;当系统热耗大时,要避免出风口正对设备正面人员操作的地方;
(9) 风量在系统中尽可能均匀分布,或根据系统情况,集中冷却发热部分,但要注意的是:在局部低速区或回流区,不能有发热量大的器件;对于多风道的系统,要注意风量的匹配,可以采用阻尼网孔。
10.2 常用的散热风道
见附录D。

标签: 点击: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