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设计网

“铁人”也怕热,人形机器人的热管理难题怎么解?

热设计

来源: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plthermaleng.2018.04.132

引言


2025年,仿佛进入了“人形机器人元年”。从特斯拉的Optimus、Figure 01,到小米、优必选等中国厂商的高调入场,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出实验室、步入工厂,甚至“走向家庭”。它们不仅被寄予解放劳动力的厚望,更成为AI大模型落地“物理世界”的关键载体。但在令人惊艳的外表与灵活动作背后,隐藏着一个越来越无法忽视的问题——热管理


image.png


驱动关节的高功率电机、高速运行的边缘计算芯片、密集封装的电源系统,这些核心部件在狭小空间中持续发热,正在挑战散热设计的极限。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热问题,再智能的机器人也难以稳定工作,甚至会面临性能退化、寿命缩短甚至安全风险。


在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工程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热管理系统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选型问题,而是关乎机器人安全性、可持续运行与用户体验的关键。未来的“冷静大脑”与“灵活身体”,离不开背后那套稳定可靠的热管理系统支持。


背景介绍

随着机器人技术在医疗、军用、救援、空间探索等高复杂度应用场景中的持续拓展,机器人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在日趋复杂化与高集成化。典型的机器人系统通常由机械结构、感知系统、控制单元、通信模块和能源供给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大量的电子与电气部件对运行温度具有较高敏感性。一旦温度控制不当,便可能引发性能下降、功能失效甚至整机损坏等一系列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往往需要在恶劣或动态变化的环境下运行,如高低温交替、高湿度、粉尘、水汽、强辐射甚至核污染环境,这对内部电子系统的温控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以户外移动机器人为例,其冬季运行环境可能低至−30 °C,夏季腔体内温度则可能超过50 °C,此外,湿度变化还会诱发电子元件的氧化和电池性能的波动,进一步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与故障风险。


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合理设计热管理系统以保障机器人各电子子系统的热安全与运行可靠性,成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关键课题之一。热管理不仅涉及散热效率的提升,更关系到系统功耗控制、结构设计约束、重量体积限制和整体可靠性等多维性能之间的权衡。目前已有多种热管理技术在其他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在机器人系统中的系统性研究与适配性优化仍显不足。


成果掠影

image.png

此前,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Eren Sevinchan团队统梳理了目前应用于机器人系统的各类主动与被动热管理策略,包括:热扩散片、热管、相变材料(PCMs)、热界面材料(TIMs)、隔热材料、加热单元、强制风冷/液冷系统以及热电模块等,并从热阻性能、系统效率、COP(性能系数)等维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在被动热管理领域,相变材料(PCMs)和热界面材料(TIMs)表现出最优性能效能,范围分别为 0.64–0.98 和 0.12–0.75,其中 PCMs 凭借高潜热特性,在核救援机器人等极端环境中可将电子元件温度控制在 60°C 以下(远低于 86–88°C 的关机阈值),且无需依赖易损的风扇或泵;热管则以 - 268°C 至 3229.9°C 的超宽工作温度范围脱颖而出,其热导率和传热效率使其成为多场景下的优选方案,实验中搭载水基工质的热管可将锂电池温度稳定在 24–44°C 的理想区间。


主动热管理方面,强制液体冷却系统展现出高效性与广泛适用性,其总传热系数可达 1300–2200 W/(m²K),尤其在人形机器人电机冷却中,能将核心温度从 80°C 快速降至 40°C;热电模块虽可双向切换冷热模式,但效率受限(COP 值 0.267–0.618),更适合中小功率场景。


研究证实混合热管理系统(如 PCMs 与散热片结合)在恶劣环境中表现更可靠,其综合性能优于单一方法。未来,通过材料革新(如石墨烯复合 TIMs、高导热 SiC 颗粒)和结构优化,机器人热管理系统将向低成本、轻量化、宽温域方向突破,为医疗、军事、太空探索等领域的机器人稳定运行提供关键支撑。研究成果以“A review on thermal management methods for robots”为题发表《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上。


网站末尾图片.png

标签: 点击: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