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设计网

Joule制冷新进展,为全固态制冷技术提供可复制的结构设计方案!

热设计

来源:Joule

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oule.2025.102128

在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制冷技术的效率提升与环保转型成为关键议题。过去数十年间,传统蒸汽压缩制冷技术虽已广泛应用,但其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的双重痛点逐渐凸显:据统计,该技术的耗电量占全球总电力消耗的 25% 左右,且受限于传热损耗与机械传动损失,其效率已接近理论天花板,难以进一步突破。更严峻的是,该技术所用制冷剂(如 R134a、R410a)具有极高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分别达到 1300 和 2088,被认定为全球变暖的重要驱动因素,与当前低碳环保的发展需求严重相悖,亟需新型制冷技术取而代之。

image.png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鲁圣国教授团队针对传统蒸汽压缩制冷高能耗、高全球变暖潜能值,以及传热结构效率低的痛点,提出以无铅 BaSrTiO₃(BSTO)基多层陶瓷(MLCs)为核心,创新设计双策略可扩展叉指结构,实现全固态电热制冷器件的性能提升与规模化应用突破。团队采用 Sr²⁺掺杂 BSTO 制备 MLCs,通过流延法与还原气氛烧结工艺,将陶瓷层厚度控制为 30μm、内电极(Ni)厚度 1-2μm;200kV/cm 电场下,MLCs 有效电极区绝热温差(ΔT)达 4.02K(红外相机测量),与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电偶测量结果高度一致,且材料符合 RoHS 环保标准,解决铅基材料毒性问题。创新提出 “级联 + 并联” 双策略可扩展叉指结构 —— 级联通过多组叉指 “首尾连接” 形成温度梯度,提升冷热端温差(Tₛₚₐₙ);并联通过延长叉指长度,使同组多片 MLCs 同步传热,提升制冷功率,突破传统 “单级单片” 结构的性能瓶颈。在叉指铜结构与 MLCs 接触处引入热垫(Laird Tflex700,导热率 5W/(mK)),显著降低固 - 固接触热阻(远优于空气导热率 0.027W/(mK));搭配聚四氟乙烯绝缘夹固定 MLCs,减少热传导损耗,同时适配不同尺寸材料。

首次实现无铅 BSTO 基 MLCs 与双策略叉指结构的结合,兼顾大温差、高功率与环保性,解决现有固态电热制冷器件规模化难题,为全固态制冷技术提供可复制的结构设计方案。研究成果以“Interdigitated structure-derived scalable all-solid state electrocaloric cooling device using lead-free BaSrTiO3-based multilayer ceramics”为题发表在《Joule》期刊。


网站末尾图片.png

标签: 点击: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