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设计网

西交大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研究

admin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研究进展
Recen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n micro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processes
何雅玲,陶文铨 西安交通大学

目录
一、什么叫微尺度流动及其例子
1.1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一般概念
1.2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举例
1.3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基本特点
二、气体的微尺度流动与换热
三、液体的微尺度流动与换热
四、微尺度相变换热
五、结论

一、什么叫微尺度流动及其例子
1.1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的一般概念

大千世界的物体尺度变化跨三十余个数量级,近10余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微型化。

爱因斯坦曾经预言:
“未来科学的发展无非是继续向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军” ;resheji.com
1959,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
弗曼在美国西海岸会议上宣读了一篇经典论文“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bottom”,首次提出纳 米技术的预言。

1962年,第一个硅微型压力传感器问世,其后开发出尺寸为50-500mm的齿轮、齿轮泵、气动涡轮及联结件等微机械(里程碑)。
1989年,在美国盐湖城会议上,首次提出MEMS概念: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这是指特征尺度在1mm-1 之间集电子、机械于一身的器件。在这样的器件中有气体或者液体作为工作介质,其内内的流动与换热就是一般的微尺度流动与换热。
μm

微喷管用于自由分子微电阻加热推力器中,可为微型航天器姿态控制提供动力。其工作原理是采用薄膜电阻做加热器,通过推进剂分子(水蒸气或氩气)
与加热器壁面的碰撞,将能量传递给推进剂,再经过喷管喷出,产生推力。推力器尺寸很小(通道宽度1~100μm)。它要求加热元件与出口缝隙之间的空间等于气体的平均自由程,从而减少分子之间的碰撞,保证喷出气体的分子动能等于加热器的温度(系统内最高温度),提高总效率,从而获得最高的比冲(单位质量推进剂所产生的冲量称为比冲量) 。

(2)燃料电池流场板内的流动
燃料电池流场板内的流动燃料电池等温地将化学能转换成为电能,不需要经过热机过程,效率不受卡诺循环地限制,转化效率可达40-60%;环境友好,几乎不排放氮氧化合物与硫化物,二氧化碳地排放过量也必火电厂减少40% 以上被认为是21世纪很有希望的高效、洁净能源。


在微尺度系统中作用在流体上的体积力与表面力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面力的地位上升: 随着尺度减小,粘性力相对作用增强,惯性力作用变小,越靠近壁面这种规律越明显。
(2)对气体可压缩性大大增加,引起稀薄效应对气体在微细通道中的受迫对流,由于单位通道长度流体压降很大,沿通道长度流体密度发生显著变化。

二、气体的微尺度流动与换热
2.1 气体的流动阻力
早期研究: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数据分歧。
Fluid: N2
Circular Channel
Dh (μm) 3~81
Roughness:
0.00017~0.0116
Kn: 0.0006~0.0185
我们的实验与分析结果发现,当壁面相现对粗糙都小于1%时,层流的理论解f=64/Re 一直到直径为20微米的通道仍然适用;但是当相对粗糙度大于1%时,侧高于常规通道。
难点:对燃料电池整体过程的建模与预测在几何上跨3~4个数量级;目前多数人仍用连续介质模型加上经验关联式;我们在2年前就设想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或者DSMS来预测催化剂和交换膜中的迁移过程;
目前日本、美国部分作者也在进行这一工作;但是如何从连续介质跨到不连续介质,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回热器采用多空介质做填料时,采用格子-Boltzmann (LBM) 方法(介观模型)比较理想;如何将介观模型与宏观模型有效地耦合,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MEMS系统中液体在微尺度通道内流动时,产生电渗流,壁面附近的电渗流与主流可分别采用LBM方法与连续介质方法,其间的跨越与耦合至关重要.
已有的所谓相变换热数值计算,都要将由实验得出的关联式耦合到流场计算中去,例如大型电站凝气器的计算(Zhang C.),或者管内凝结的分析计)(Wang H S, Honda H),均如此。商业软件PHOENICS, FLUENT, STAR-CD 也不能幸免。因为蒸汽如何变成液体的过程连续介质模型的控制方程是没法模拟的,必须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


二、学科意义与工程意义
客观世界存在多种跨尺度现象,这些现象表面上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跨尺度强耦合方面存在惊人的类似性:非平衡、非线性等。
对于某一类问题的统一的处理方法可能使跨尺度现象研究过程中派生出新的学科:
19世纪电学与磁学统一于Maxwell方程;
20世纪生物学与分子研究碰撞出分子生物学。
1.4 解决跨尺度模拟与预测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强化迁移过程
以相变换热为例,尽管传热学基本原理已经指出,尖锋可以强化膜状凝结,表面上的凹坑可以强化沸腾换热,但是尖峰与凹坑的形状又是千奇百怪,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多种形式的这类表面。究竟哪一种形式最好,目前完全依靠经验与实验。
下一步该怎样走?从学术上需要有更高层次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指导。
研究跨尺度模拟原理与高效方法是重要途径之一。
微纳米传热学的发展更需要研究跨尺度的模拟问题。


三、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
2.1 材料科学一马当先
研究金属裂缝的发生与发展采用了跨尺度模拟。
控制方程本质上是扩散方程,界面跨越相对难度较小

2.2 热流学科开始起步
质子交换膜中的迁移过程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但尚未跨越;
 微尺度液体电渗流采LBM及连续介质的跨越(2004);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凝结系数也有不少研究,但是尚未跨越;
 流动过程的对流项使得尺度的跨越难度大为增加。

总体上国内跨越研究几近空白。
四、开展我国热流科学跨尺度模拟研究建议跨尺度热流科学模拟原理与方法研究是热流科学的基础研究,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予以积极支持;
除了每种尺度模拟方法本身的进一步完善外,关键要从过程的第一原理出发,发展处理跨越区内
的各种耦合的原理与方法;

对于几种典型的跨尺度情形,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以作为检验跨越计算正确性的标准;


鉴于予传热与流动计算中有限容积法应用最广,因此作为连续介质的模拟方法建议以FVM为主。
建议首先分别研究热流科学中LBM-FVM跨越原理与方法,DSMC-FVM跨越原理与方法以及MD-FVM跨越原理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种跨越:FVM-LBM-MD;FVMDSMC-MD,甚至三种跨越:FVM-LBM-MD-AB (abinitio,电子层次)。

基金委的材料与工程学部对应于科学院的技术科学部;不仅数理化天地生有科学问题,技术科学也有科学问题,其重要性决不亚于理论科学问题。
以传热学为例,早期属于数学家与物理学家:
Fourier, Boltzman,Planck,直到Nusselt以及俄国一批科学家建立了相似原理才从理论科学走向技术科学,在工程应用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相似原理就是技术科学中的科学问题。

热设计资料下载:  西交大 微尺度流动与换热研究wcd

标签: 点击: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