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设计网

10微米 “超薄发热体” 落地青岛!碳陶瓷材料凭什么火遍多领域

热设计

来源:中国日报网

近日,上合示范区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揭牌仪式 —— 海骊墨熵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成,同时与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场仪式的主角,是一种厚度仅 10 微米、却能释放 400℃高温的 “黑科技” 发热材料 —— 碳陶瓷涂层,它的落地不仅标志着青岛在新型发热材料领域再添强援,更让人们看到了二维电热技术撬动多行业变革的潜力。

01 比头发丝还薄的 “发热高手”,解锁 N 种应用场景

“这层碳陶瓷涂层薄到只有 10 微米,拿在手里几乎感受不到重量,但发热能力却很惊人。” 复旦大学教授、海骊墨熵创始股东郭浩拿起一片样品介绍道。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材料,集齐了 “超薄超轻、可刚可柔、功率密度可调、宽电压适配、寿命超长” 等多重优势,堪称发热材料界的 “全能选手”
正是这些特性,让它在多个领域找到了用武之地:

  • 低空经济:可为飞行器电池、设备提供稳定温控,适应高空复杂环境;
  • 交通出行:石油管道加热膜能解决严寒地区管道冻堵问题,空调压缩机伴热带可提升设备启动效率;
  • 3C 电子与泛家居:从浴室镜柜防雾膜、智能马桶座圈加热,到电暖器加热体、电热地毯,日常生活的 “温暖需求” 都能被精准满足。

目前,海骊墨熵已推进多款基于碳陶瓷材料的产品研发,不少企业已抛来橄榄枝,意向订单正在稳步推进中。

02 从实验室到量产线,7600㎡基地撑起 “发热材料” 产业化

落地青岛后,这款 “黑科技” 材料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海骊墨熵在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打造的智能生产基地已投入运营,7600 平方米的厂房里,全自动浆料生产设备、高精度柔性印刷系统日夜运转,每年可产出 15 万平方米碳陶瓷膜材,为规模化应用提供保障。
更关键的是,这里构建了一套 “产学研用” 闭环:依托与复旦大学共建的碳陶瓷电热材料校企联合实验室,基础研究突破可快速转化为技术创新,再通过生产线落地为产品,最终融入低空经济、家居等生态场景。这种 “科研 - 生产 - 市场” 的无缝衔接,让材料性能持续迭代有了底气。

image.png

03 复旦 + 青岛:让 “发热技术” 更有温度

此次海骊墨熵与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的战略合作,为材料升级再加砝码。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碳陶瓷材料、二维电热技术的核心难题联合攻关,复旦青岛研究院还将输送研发人才、协助申报科研项目,用高校智力为企业创新 “续航”
“企业是检验科技成果价值的最好场所。” 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院长张珣表示,研究院始终以 “复旦研发,青岛转化” 为目标,而碳陶瓷材料的落地,正是响应青岛 “10+1” 产业政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生动案例。未来,随着更多科研力量的注入,这款 “超薄发热体” 或许还将走进更多领域,用科技为生活 “加热”,为产业 “赋能”。
从一片 10 微米的涂层,到覆盖多行业的应用网络,碳陶瓷材料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青岛这片产业沃土与复旦科研力量的共同滋养下,它或许会成为下一个改变行业格局的 “发热新星”。

网站末尾图片.png

标签: 导热界面材料 点击: 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